第86章 越狱-《乱世奇商佥载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莫屚心里实在是太不爽,也不禁哑然失笑:“自己与刘犇这个傻瓜一样,是不是也想得太简单了点?”

    过了几日,狱吏陆峣给刘犇送来好酒好肉,说:“赶紧吃,吃完了,好上路。”

    莫屚惊讶地说:“此是杀头饭。”

    刘犇恍然大悟,顿时痛哭起来。那哭声,凄厉无比,边哭叫,边喊冤。

    店铺伙计丁燹,听说刘犇之冤屈,主动承认那二十两银子,刘犇偷了后被他发现,交给他,自己一时糊涂,拿来藏起,而没有交给柜台。

    老板段坌,因错怪而懊悔,叫丁燹归还刘垳银两。

    丁燹,觉得是己惹出事端,致使其惨遭陷害,罪孽深重,良心不安,夜恶梦,昼恍惚,把坌给二十两银子,再加自己四十两,共六十两银子,悄然置垳之屋角。

    然而,亦非凑效,那恶梦像魂魄,缠燹身,始终伴随,挥之不去。

    不几日,丁燹上吊自杀,以谢罪。

    刘垳、韩姄、兄弟姐妹、姑姨舅叔,以及刘氏家族,约上百人,聚焦衙门门口,以宽白练,上血书“冤枉”巨字,红字白底,格外醒目。

    众人哭声一片,带哭腔而齐喊冤枉,听者莫不掉泪。

    踵州知府鲁浦闻犇案喊冤,急令置案卷,重阅之。

    鲁浦谓幕僚詹鹗说:“我再翻阅刘犇案卷宗,重寻诸多疑点。

    一说就算是刘犇下毒,为何唯独毒死二人,其余皆无事耶?

    二说刘犇与死者之间,仇恨有多大,值得下此毒手?

    三说刘犇尚还年轻,不谙时事,毒人计划,为何如此周密?此疑,只怪当时疏忽,未细查,轻信银州县之报耶。”

    詹鹗说:“为之奈何?倘若重启调查,则连累诸多官吏。轻则罚俸降级;重则流放迁徙。”

    鲁浦说:“为官避事平生耻。百姓受了冤屈,官吏何虑个人利益。倘若让正文得到伸张,即使流放迁徙,又何所惧哉?”

    詹鹗说:“大人一身正气,值得卑职敬佩也!”

    鲁浦将此种种疑点,报告四川巡抚,再请调查,暂缓行刑。

    黄喆窃闻知府鲁浦重查,慌了神。他不认识鲁浦,想到了甄龙。

    甄龙送礼给鲁浦,鲁浦拒之。

    派人跟踪鲁浦,寻找违法迹象,却没有找到任何证据。

    封建朝廷,吏治之滥,贪腐盛行,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。原先制约腐败的监察制度已经失灵,而且已经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。

    想当官的人,比比皆是。

    朝廷利用人们这种心理,叫其花银子买官,若不买缺,花了银子买的只是一个虚职。想真正当上官,那只有再花钱,买实缺。

    这还够,还得花钱买排队,排轮子,说不定猴年马月才轮到。

    得官的成本在提高,做官的成本也在提高。

    这个期间,官员更替周期在缩短,凡是好一点的缺,轮换的频率都非常高,有时候不到一年就得换人。

    有的一上任,屁股还没有坐,出气还未出均匀,就捉摸如何捞银子,否则在离任的时候,就有可能当官的成本都收不回,划不来。

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像鲁浦这样的人,在官场上着实少见,因为他不贪,而且有时候还反腐,对于“官场投资的人”来说,他被视为“眼中钉”。

    以往,一上台就宣称惩治腐败的官吏,其实有不少,只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,多为博取名声的一种方式,但顶多“三把火”烧下去,后来也就不了了之。

    更卑劣的也有,有的将反贪,作为敛财的手段,隔墙扔砖,吓吓唬唬部属与贪官,那此“孝敬”金银就陆陆续续地送了上来。

    但像鲁浦这样的官场“异类”,着实让人头疼。不仅是甄龙想告倒他,就是连官场上的同僚及上下级,没有几个不想把他搞倒的。

    怎么搞?金钱美女他不沾。

    甄龙便想出办法,往政治问题上面靠。虽然鲁浦跟起义军、山贼、土匪等反叛人物毫无瓜葛,但凭空有一些联系,也不是没有办法的。

    甄龙搞来起义军、山贼、土匪等头领的照片,翻拍后,与鲁浦头像合成一起。

    然后,将其流传到社会上,并放出谣言说,鲁浦与这些人有勾结想造反。

    朝廷的时候,照相术传入中国不久。

    人们对这种移花接木的鬼把戏,根本不了解。

    于是一传十十传百,都信以为真,甚至一些小报,纷纷刊载,这样成为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。

    朝廷上下,自然很快知道此事。

    皇帝亲眼见到此合影后,不由得不相信,随之而来,怒发冲冠,降旨彻查此事,绝不姑息迁就。

    四川时任巡抚,姓缪名彝,支持鲁浦之想法。遂急召许戟、何掆、郑敃,至巡抚衙门。

    缪彝说:“你三人,由许戟领头,即刻收拾行装,前往踵州,查清刘犇一案,直接对我负责。须灵活方法,必要时,绕过州县衙门,明察暗访,查个水落韶出,向我报真相。”

    三捕快拱手,齐声说:“遵命!”其得令之后,星夜兼程,直达踵州银州。

    何掆说:“巡抚嘱案,越过当地,实属少见。因此,我感非常。”

    许戟说:“那可不?我等须得谨慎,切不可大意。”

    郑敃说:“若无计谋,恐怕难以查清。”

    何掆说:“如此何为?”

    许戟说:“三人分工:我至赵府,何掆至县衙,郑敃查外围。”

    何掆、郑敃皆赞同:“这样甚好!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