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章 巴结-《乱世奇商佥载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未及歇息,作为戏迷的魏馥,至甄龙会馆,就安排上了唱戏。对戏中六名小戏子赞不绝口,对唱的戏文故事也甚感新奇。

    听着戏台上那婉转柔媚的腔调。魏馥想,恩人甄龙的小日子,奢华安逸,过得滋润,他在朝中做事,哪里听过这样的好戏呢?

    甄龙看出了魏馥心思。

    为巴结魏馥这名重臣,以便日后仰仗其势,就在踵州寻觅特色得几个天赋聪明的女孩子当演员。

    甄龙自己本身就是戏班出身,亲自上场教授,排演出了一台好戏,光是服装费就花费数万两银子。

    送到京城魏馥府上去,博得魏馥府上上下下一阵欢乐。

    踵州有一位著名文化人,叫梁靖。

    曾经在法国留过学,只见他一身灰西装,一副晶亮无边的眼镜。西服上衣口袋里,插着质地讲究叠成三折的白手绢,好像开出一朵纯白的百合花。晶亮的眼镜后面,是更加晶亮的眼睛。

    美中不足的是,梁靖后脑勺,还拖着一条又黑又租的辫子,配上那套灰色西装、一条青花绣金的领带、一双擦得铮亮的皮鞋,倒显得有些滑稽。

    甄龙请了踵州城里的文人士绅吃饭,当然也请了梁靖。

    因有事耽误,梁靖到得比较晚。

    甄龙请了十桌,看见梁靖到了,迎了过来,把梁靖请到了主宾席这一桌,主要陪同魏馥吃饭喝酒。

    席面铺张绮靡,不仅让梁靖吃惊,也让在京城里面见过大世面的魏馥也吃了一惊。

    早就听说踵州商人竞尚奢丽,但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饮馔精美、纸醉金迷。

    这天,边喝边聊,热闹非凡。

    有人提议以“飞花”二字吟诗助兴,当轮到甄龙时,他一时情急,竟然随口念出一句“雪花飘落点点红”。

    只听说“白雪当然是白色的”,几时成了红的了呢?

    众人大笑,说他胡诌。

    这把甄龙急了,笑红了脸,他觉得在众人面前丢了脸面,尤其是在魏馥面前,竟不知如何是好?

    “诸位请别笑,这确实是古人的一首好诗。看我吟来,正映了此景。”正在窘迫间,梁靖缓缓地从容起身,吟诵:“腊月岸边腊月风,依霞犹记旧踵州。朝霞映红梅花舞,雪花飘落点点红。”

    这是古人写的好诗吗?当然不是。这是梁靖随机想出来的诗句。

    梁靖一笑,眼睛这样地晶晶亮亮,闪烁着智慧的星光。他不愧为捷才,做诗又快又好,而且有意境。此时的会馆,正是天边霞光绚烂之时,远远望见龙江,浸染在一片晚霞之中。

    是夜,甄龙委托甄安给梁靖送去五百两银子。

    次日,魏馥一行人在当地官员及富豪陪同下,游览了甄龙的园林。

    天高气爽,登高一望,唯见亭台有些远,略感空疏无趣,甄龙窥得魏馥脸色,又听其感叹:“此园林环境舒适,好像身处杭州西湖,可惜只是少了一座白塔。”

    耳闻目睹魏馥提出建议,甄龙连夜召集工匠,以重金聘请名士设计图稿,建起了白塔,登高处附近修建亭台。几日而成,如此快速,令魏馥感慨万千。

    魏馥玩了几天就走了,前后热热闹闹了好久,每天花费在千两银子以上。临走时,甄龙又送了一万两白银给魏馥,当然是期望得到关照。

    等魏馥走后,梁靖开口向甄龙借钱:“我在江湖落拓数十年,一洗穷愁,没有钱花。”

    甄龙有些诧异,问:“那天晚上,我不是刚托人给你送了五百两银子吗?怎么说没有钱花呢?”

    梁靖说:“不是没钱,而是不够。”

    甄龙了解梁靖,性格高傲,一般情况下不会谈钱,更不会轻易向别人借钱。便问道:“说说看,到底遇到啥事?”

    梁靖说:“就在前不久,我遇见了一个小女子,才十七岁,比我小二十多岁,非我不嫁,我对她也情意独钟。但是她娘要彩礼二千两白银,一个子儿也不少。除了弄点文字外,我却没啥球本事,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钱呢?这把我愁得不得了。”梁靖向甄龙摊牌。

    原来,梁靖至四十岁,还没有娶妻,倒不是娶不到,而是没有遇到合适的。“宁尝一口鲜梨,不吃一筐烂杏”,这是梁靖的文人酸腐个性。

    这日,到乡下闲逛,看到一位老妇人,躬身在田野插秧,很是辛苦,便蹲在田埂上与那妇人闲聊。

    兴之所致,梁靖也是随便问了一下:“你认识梁靖吗?”谁知道这一问竟然问出来一段姻缘。

    老妇人淡淡地说:“我只知道他的名字,哪能见到他的本人啊!”

    梁靖问:“是嘛,那他是谁呢?听你的语气,你对他很是了解。”

    老妇人反问:“他是著名诗人呢,在踵州,谁人不知?”

    梁靖又问:“梁靖就是我,你信吗?”

    老妇人答:“信,当然相信。”

    说罢,大喜。从田里起身就往家里跑,边跑边叫喊:“女儿,快起来,快起来,梁靖来啦,梁靖来啦!”

    一时间竟让梁靖很是发懵。

    那老妇人叫兰骊,女儿叫魏倩。兰骊丈夫被人害死多年,一手将魏倩拉扯大。魏倩喜欢读书,尤其是喜欢梁靖的诗。

    原来,梁靖赴京应进士科考。京中无宅第可居,常租房居住。

    这家并无男人,只有一个少妇,颇有姿色。另有两个女仆。

    梁靖遣人通意,求娶少妇为妻,那少妇却说:“恐怕我配不上你,不能让你将来后悔呀!”

    梁靖求以为妾,少妇应允了。

    只是不肯将真实姓名告诉他,梁靖也不强问。

    就这样,在一起生活了近二年多。

    少妇供应梁靖日常花费开支,从无倦色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