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章 清官-《乱世奇商佥载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靳宯长相,天庭饱满,身材凛凛,相貌堂堂。

    上车伊始,先不去衙门报到,而是深入所辖各县民间微服私访。

    不着官服,穿一套补丁服装,只带着长随葛路一人,没有谁能分得清他是一名官员。

    长随是官员的仆人,跟随官员左右,随时侍候官员,属于贱民。

    官员出门时,长随要带上内装官员名帖的护书盒,以备官员拜客之用。

    到所拜人家,长随便拿出一张名帖递上去。

    若官员喜欢吸水烟,长随还得随时带着水烟袋,以供官员烟瘾发作时吸两口。

    官员出门在外要换衣,要坐得舒服,所以跟班要背着衣饰等物,拿着坐垫。

    官员如由京师出任外地,跟班还要办发红谕,问沿途风俗物产,送书送印等事务,以及同沿途的官府交涉。

    他们及其子弟都不得应考出仕,即使有军功,也当不了官。

    长随身份低微,但由于身在官场,侍奉做官的老爷,接触的也都是达官责人,手中也有那么不大不小的权,因此,大有油水可捞。

    有些长随虽是仆人,家产却抵得上大财主,甚至超过了当官的主人。

    所以,长随这项看似下贱的职业,还往往出现世袭,成为长随世家,子承父业,孙承子业,代代相传。

    长随紧跟官员,对官员、官衙中事一清二楚。

    当官的怕他们辞去之后,或张大其词,以排同类,或点级其事,以谤主人,讹言肆播,捅出娄子,败坏官声,也就乐意让其世袭,养成党羽爪牙。

    而一般人要当长随,就要费尽心机,削尖脑袋往里钻。

    这日,长随葛路问。“大人为何不先去衙门报到?”

    靳宯反问。“知府这个官,大不大?”

    葛路答:“当然大。”他很惊奇,不知道老爷为何如此反问。

    靳宯说:“作为最高长官,统管踵州政务,治民、进贤、决讼、检奸,任免所属掾史,权力可谓不小。”

    葛路说:“为了不乱用权力,所以到下面摸情况。”他脑袋开了窍,突然冒出一句,他为自己说这句话感到自豪。

    靳宯说:“是啊,知屋漏者在宇下,知政失者在草野。我现在刚上任,还没人认识我,趁这个机会,就该直接入百姓家,拉家常,聊家事,问政风,询吏习,走到哪家天黑,就到哪家暂住,与百姓无异。这样才能打听得到真实情况。”

    带着葛路,靳宯利用一个月时间,走遍了踵州所辖五县,即江城、西山、邻城、银州、龙塘。对各级官吏表现,掌握得一清二楚,甚至了如指掌。

    一日,靳宯坐着批公文,有些累了,见葛路站在旁边,伸了一个懒腰,问:“葛路,跟着我跑了这么久,说说看哪个县官口碑最差?”

    葛路答:“我作为下人,可以评价官老爷吗?

    靳宯说:“当然可以。”

    葛路说:“银州县百姓对县令郝琯口碑较差。”

    靳宯说:“对官员之优劣,群众最有发言权。你说得对,但只是听说,还得有实证。百姓又提供不出。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,以后也许慢慢会发现的。”靳宯说,他心想,得找时间与郝琯好好谈一谈。

    基本弄清辖区情况,靳宯这才至知府衙门报到。姚耀迎着汇报,当说到官吏表现时。“别说了,这个我已经知道。”弄得姚耀先是诧异,之后感觉很尴尬。

    靳宯召集官吏幕僚训话,宣布“不准贪赃枉法、鱼肉百姓”等几条规定。并且惩治了几个囤积粮食、牟取暴利的奸商和横暴乡里的恶霸。

    在查明姚耀收受甄龙等人白银而拖延投讯的事实后,靳宯就把姚耀解除了,不让他担任幕僚,而由詹鹗接替。

    甄龙、孟超、曲波、钱寨、陶营等踵州富豪劣绅们,又气又恼。

    钱寨说:“新来的知府果然厉害,我们得想办法拉拢腐蚀他,不然以后日子不好过。”

    曲波问:“怎么办?”

    甄龙说:“这不难,我们就以接风为名,联名请他来赴宴,在宴席上适时收买他。我看他会不会来?”

    于是,商人们派家丁送去了一张大红请帖。

    等到赴宴的一天,原以为靳宯不会来,谁料到靳宯坐着轿子,带上一班人马,鸣锣开道,威风凛凛,居然来了,让甄龙他们高兴得不得了。

    到了大门口,靳宯慢腾腾地走下轿,同出来迎接他的甄龙、孟超、曲波、钱寨、陶营等富人权贵们一一客套,施礼,寒暄。

    恰好今日逢场,赶集的人很多。

    众人便围过来看热闹,连苗鹤带着一帮乞丐也来了。

    苗鹤看见这个情景,心里凉了大半截,愤愤地说:“我原以为他是个清官,闹了半天,还是一个同有钱人穿一条裤子的。”

    周围群众也是纷纷议论的。

    突然,靳宯走上大门外的台阶上,转过身来,对在场所有的人大声地说:

    “我不是来赴宴的,而是借这个机会来告诉各位,本官不赴私人宴会,不收钱财之礼……谁假公济私、欺压民众和趁救灾机会贪污,严惩不贷。”

    靳宯一席话,把企图拉拢他的人,说得目瞪口呆,围在四周的老百姓,却都高兴得欢笑起来。

    苗鹤竖起了大拇指,说:“这才是清官应有的风范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