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章 献珠-《乱世奇商佥载》
第(2/3)页
等朱珏走后,耿岘想,这个邓慎是个聪明人,肯定难以相信绿珠已丢失的谎言,便不会罢休,如何是好?
屈哤建议把绿珠藏起来,以防邓慎派人来搜查。
耿岘从其言,即把绿珠藏在地窑里面。
朱珏回复邓慎,邓慎果然不信,怀疑朱珏收受贿赂,替其解脱,叫朱珏再去借,若再借不回,必受惩罚。朱珏再次来到耿府,具言邓知府之意。
耿岘一口咬定绿珠已丢失。
朱珏说:“邓知府不信这个。既然如此,不如给知府送些银两,把这事了结作数。不然,我在邓知府那里不好交差。”
耿岘问:“给多少合适?”
朱珏说:“若想把这事了了,至少五万两银子不可。”
耿岘认为给得太多,初时不同意,但经不住朱珏劝说,耿岘只得同意,两人商量由朱珏把这五万两银子给邓慎。同时,耿岘又给了朱珏三十两银子。
朱珏欣喜收下,又从五万两中拿出一万两,放入自己口袋,只给邓慎四万两。朱珏瞒着邓慎,在中间吃回扣。
按说,四万两银子已经算不少了,但邓慎听了朱珏回复,还是不满意。邓慎心想,只要拿到了“绿珠”这个宝贝,四万两银子不是九牛一毫么?
便心生一计,以这四万两银子为赃物,许以私通贿赂、污蔑官府、窝藏财物之罪,将耿岘捉拿至衙门用刑,不怕耿岘不拿出来。
当下,封存四万两银子入官库,即派人押解耿岘过来。
耿岘见官差来,知晓是为绿珠而来的,但嘱咐屈哤千万别把绿珠拿出来,若邓慎嫌少,再给其银两。
屈哤说:“请您放心!若官府有人来取银子,我给他就是。但若有人来取绿珠,随便什么人来取,我也不给。”
耿岘说:“即使是以我的名义的来取,也不要给!”
屈哤应允。两人约定妥当。又给众差役每人十两银子。众差役得了银两,各各欢喜。耿岘自恃有钱,不怕官府,挺身同差役竟来到知府衙门。
邓慎升堂。见了耿岘,变起脸来,拍案大怒:“我这里是生死衙门,有进无出。你这奸商,贿赂官吏,窝藏赃物,如实招来。”
耿岘傲慢不语。邓慎气得七窍生烟,叫差役用刑,打得耿岘死去活来,仍然闭口不言。邓慎担心打死,遂暂收监。
邓慎贪婪不成,私下又叫朱珏去说服。
说起绿珠下落,耿岘咬紧牙关,不吐半个字,只说:“要绿珠,我确实没有;若要银两,叫人去找屈哤取就是。”
朱珏说:“邓知府只要绿珠,但不知再添些银子与他,他会不会同意?待我去报告他后再说吧!”
听说耿岘再追加银子,邓慎摇了摇头,没有同意,说:“再追加银子,也不如绿珠。我想那珠子定然在耿岘手中,他只是不肯拿出来罢。”
朱珏问那要怎么办?
邓慎沉吟了一会,说:“这样,以耿岘窝藏赃物的罪名,你带六个人去耿岘府上搜一搜看,既然他把绿子藏起来了,也要把他全部家底抄一遍。”
朱珏收受过耿岘的好处,就把他要去搜耿府的消息透露给耿岘。
耿岘听后,说:“请朱爷高抬贵手,不要把我的资产全部没收了,还是要留一些我出狱以后过生活。”
朱珏点头应允。
且说屈哤按照耿岘的吩咐藏了绿珠。见绿珠能够生财,耿岘又被关押在监狱里面,一时半会出不来。便将绿珠偷偷拿出来,据为己用。
屈哤风流淫浪,平日里结识的私情、相交的婊子妓女,没有一处不把银子乱塞乱用。银子来得容易,花费得也大方。遂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和习惯。
又想耿岘若是将来放了出来,自己就不可能这么快活了,而且官府追查起来,恐怕还会连累自己。不如一不做二不休,偷了绿珠,躲到无人认识之处,讨个三妻四妾,建造豪华住宅,快快活活过日子自在。
算计已定,连夜把箱子里面金银珠宝收拾起来,雇请了一辆马车。有人看见问他坐车要走,便问干啥去。屈哤说到衙门里面看耿总,却径直从小路逃走了。
朱珏带着六人,冲进耿府,仔仔细细地搜查了一遍。只见屋内,空箱空柜,椅倒桌翻,一片狼藉,并不见细软贵重之物,哪里还有绿珠?
即使是掘地三尺,也不会掘出来。
朱珏大怒,问耿府之众仆,何故如此。有人说可能是屈哤偷走了。
邓慎闻言,桌子一拍,生气地说:“耿岘这人,不识好歹,肯定是通风报信,叫屈哤把绿珠及其他值钱的东西提前拿走了。”
立即提审耿岘,邓慎吩咐又是一顿臭打。耿岘平日里很少下过苦力,白白净净,细皮嫩肉,哪里受过这等苦?
监禁在狱,已是极其不耐烦,指望赔些银两,早日解脱。听说屈哤带绿珠逃家,家私已空,心里甚是苦楚。
被一顿毒打之后,已是雪上加霜,收在监中,不胜狼狈。
没有其他办法,耿岘只得委托朱珏带信给母亲,让母亲去找表哥王翽,让其想办法,将他救出。
耿岘本来不打算让母亲厚着老脸去求王翽的,因为耿岘对王翽有成见,表兄弟俩一直都有矛盾。但事到如今,用银子都解决不了问题,只有如此。
母亲听说,哪有不心疼儿子的?听说儿子被关押在监狱,便亲自去找到王翽。
耿岘的母亲是王翽的姑姑。王翽见姑姑亲自来求他,遂贿赂四川巡抚方晏,然后才把耿岘解救出来。
从监狱里面出来,犹如放虎归山。耿岘派人到处打听屈哤下落,在一个深山老林中将屈哤找到。
回来将其毒打一顿,准备将屈哤往死里打时,陶烱站了出来。
陶烱说:“若不是屈哤,那绿珠岂不是被邓慎没收了吗?所以说屈哤还是有功劳的,请求耿总饶了他!”
耿岘听说有道理,便免了屈哤一死,仍将其留下听差。屈哤经此一劫难,自觉学乖了许多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