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7章 买官-《乱世奇商佥载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王褚不肯要王堖破费,取了十两银子送与菲菲,让菲菲将银子还了。王堖哪里肯,两人推来推去,都不肯把银子收进去。

    菲菲却占了便宜,两人给的共计二十两银子,都落入了她的腰包。

    晚餐,王堖在酒楼订了包间,摆酒还席,邀请王褚进餐,让菲菲叫她耍得好的三个姊妹伙,约起相与陪酒。

    加上菲菲,四个美女,与宾主两男,行令作乐饮酒,愈加熟分有趣,吃得酩酊而散。是夜,王褚没有回家,叫了一个美女相陪,亦夜宿于该酒楼。

    菲菲长相出众,巧言令色,本是有名的陪酒女郎,又见王堖口袋里有银子,便使出擒拿手段来。

    王堖一连两晚与菲菲同床同宿,感觉格外爽朗,便舍不得菲菲。

    自此同行同坐,时刻不离左右,竟不放菲菲走了,就陪在身旁。菲菲时常接妓院姐妹同来,轮流陪王堖喝酒插趣,王堖赏赐无算。

    菲菲借故这天是她生日。王堖包了酒席,买金送银,请了客人,祝贺菲菲生日,热闹一番。王堖挥金如土,并无吝惜。

    大凡富家弟子,浪子心性最强,对感情不专一。搭着吃喝玩乐之趣,有相同爱好的,见了一处,便热络一处。

    玩腻了菲菲,就把她丢在一边。又搭上了其他美女,比如,他与妖妖、娇娇、翩翩等女人都来来往往。

    有一群闲散之人,闻王堖有钱又豪爽,便请他去赌博。做圈做套,王堖赢少输多,不知被骗了多少银子去。

    这样,过了好些日子,即使有再多的银子,也终究还是要被花光的。王堖心里猛然间想起家里头,便想回葛州取银子。

    王褚又劝王堖再玩一玩,难得来蓉州放松,即来之,则安之,别急着回去,并借与王堖十万两银子。

    王堖又住了几天。一日,与一个叫汪昌的闲汉,在江边喝茶闲聊。

    突然,说起捐官之话题。王昌说,如今朝廷用兵紧急,缺钱少粮,纳了银子,就有官做,官职大小,只看银子多少。

    如此说来,说得王堖动了做官的心思。便问巡抚能不能用银子买?因为王堖觉得在地方官职当中,要数巡抚最威风,从小就有当巡抚的强烈愿望。

    汪昌说:“当然可以的,只要银子足够多。”

    王堖吃了一惊,重复地问:“巡抚也可以拿银子买吗?”

    汪昌点头。刚好这时,王禇走了过来。王堖求王禇,让其帮忙捐一个巡抚之职。王褚劝王堖别捐,像一盆冷水泼了下来。

    王堖问为何?王褚说了原因。

    原来,当朝做官是好难的。那些做得好的,一般都是有根基的,有靠山,有脚力,亲戚满朝,党羽四布,方能够根深蒂固,有得钱赚,越做越高。

    有了这些,随便你横行霸道,剥削小民,贪污无耻。只要有靠山,有根基,有人情,官官相护,便可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,万年无事。

    若平白无依,起家做官,即使花费巨资,弄上巡抚之高官,在官场中无依无靠,朝中无人难做官,到了那个地方去任职,未必当得稳当。

    朝中那些官员,不是吃干饭的,知晓你是用钱换来的,略略等你到任几个月,有了些光景,便随便找一个借口与理由,让你下台,岂不白费钱财?

    王褚最后说:“若是好做官,我也去做了。”

    汪昌也在旁边劝说。

    王堖说:“非也!人生一世,草木一秋。我从小就想做巡抚的愿望,何况我现在有的是银子,为何不去体验一把呢?即使朝中无人,把我拿了下来,至少来说我来到世上,也是值得的。褚兄不必扫兴,就帮我实现这个愿望吧!”

    王褚说:“既然你有如此想法,我定当全力相帮。”

    当时,就与汪昌商议,以银子打通关节。汪昌路数极熟,王褚又是行家里手。只要有银子,除了皇帝以外,啥官弄不来。

    王褚准备五万两银子,送到吏部尚书沈乾家里。

    居一品官职的吏部尚书,掌管天下官员的任免、考课、升降、勋封、调动等事务。沈乾见有这么多银子,又是出在自己手上,自然肯帮忙。

    恰好原来云南巡抚余平患病身故,空出巡抚位置,沈乾便派王堖前往就职。

    沈乾想独吞五万两银子,于是从中做了手脚。

    怎么做呢?就是余平之死讯,沈乾压着隐瞒不报,把王堖改成余平,又改了王堖籍贯,把余平的官职凭证转付与王堖,让王堖去替余平当官,就是这么简单。

    经过这么一涂改,王堖就从一个商人立即转变成了从二品地方大员。

    接得云南巡抚官职凭证,就等于把事情顺利办成了。王褚与汪昌,千万欢喜,高高兴兴,来见王堖称贺。

    王堖接过凭证,热血上涌,双手颤抖不已,全身都麻木起来,高兴得忘乎所以,从小以来的愿望一下子就这么实现了。

    朝廷末年,拜金风气更盛。

    商人利用巨金改变生活环境,也利用金钱提高政治地位。捐纳卖官制度,商人轻而易举地得到官职,这比其他任何方式来得更实惠。

    人们贱商,而不轻商,愿与商人交往。其中重要的是看中了商人手中的资财。

    早先士大夫,以清高为重,羞与商人为伍。

    即使商人肯来攀附者,也加以拒绝。

    而如今崇尚财货,见有拥厚资者,反而屈体降志,或订忘形之交,或结婚姻之雅,而窥其处心积虑,不过利我财耳。

    朝廷一位高官,竟然用晚生帖,拜见一位富商。当时舆论,并不以此为非。有人因而发出了不胜“浩叹”。
    第(2/3)页